发布日期:2025-05-22 10:53 点击次数:52
美财长喊话中国“多担责让步”,施压意味浓厚,几乎同时,欧盟也对华特定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大西洋两岸联手施压态势明显。中国外交部以“不跪”强硬回应,直指霸权逻辑,拒绝胁迫式谈判,预示着这场围绕贸易、技术和规则的全球博弈将进一步升级。世界格局走向何方?中美欧三方博弈将如何收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在全球经贸的风云变幻中,力量的角逐、策略的运用以及围绕这一切的叙事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上演。一方是试图维系并重塑其主导地位的力量,另一方则在压力下明确表达出绝不屈服的意志,这不仅仅是两个大国间的较量,更牵动着世界格局的走向。
冲突的核心往往伴随着叙事的争夺。当美国财政部长公开喊话,要求中国在贸易摩擦中承担更多责任并做出让步时,其背后支撑的逻辑——即中国因享有巨额贸易顺差而“受益更多”,理应主动“降温”——迅速引发了广泛质疑。
这种将贸易失衡简单归咎于顺差方的论调,在不少观察者看来,是有意忽略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分工、成本优势以及各国自身消费模式选择等复杂因素。
美国大量购买中国商品,根源在于中国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其市场需求。而美国用借贷支撑消费导致逆差扩大,这更像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非仅仅是“谁卖得多”的简单算术。将此作为施压的道德高地,多少显得有些颠倒是非。
更有甚者,美方高层在承认并不清楚两国最高领导人近期是否确实有过直接沟通的同时,却已在多边场合发力。要求亚洲开发银行停止对中国的贷款,理由竟是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这种试图切断中国发展融资渠道的做法,与贸易争端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却暴露了其意图通过金融杠杆进行围堵的策略。
这种“极限施压”伴随着升级威胁,包括可能采取的禁运措施,与此前特朗普政府惯用的“先施压、再谈判”模式一脉相承,似乎认为只要声音够大、拳头够硬,就能迫使对方首先低头。
然而,历史并非没有回响。中国外交部门迅速发布了一则立场鲜明的双语短片,核心信息凝练为两个字:“不跪”。
这不仅是对当前压力的直接回应,更是在引述历史教训——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的长期困境,还是本世纪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因美国“长臂管辖”而被迫肢解的遭遇,都在警示着屈服于外部强权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向霸权低头如同饮鸩止渴”,这样的表述清晰地划定了底线。
中国并非拒绝沟通,而是拒绝在胁迫与讹诈下进行所谓的“谈判”。其立场被阐释为,不退让是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是为世界上其他面临类似压力的国家发出声音,守护基本的国际交往准则与公理。这种将自身抗争赋予更广泛意义的叙事,显然意在争取道义上的支持。
当前的博弈远不止于口头交锋,而是体现在一系列具体的经贸“武器”运用上。美国的工具箱里,关税无疑是最直接的武器。不仅针对中国,美方还透露正同时与十几个国家展开谈判,包括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并宣称每周会与六个国家磋商,谈不拢就可能加征“对等关税”。
这显示出一种策略转向:从集中火力对准中国,变为广撒网,试图通过签署一系列双边或小多边“定制协议”来重塑贸易规则,绕开甚至孤立不愿配合的中国。这种做法一方面意在缓解美国自身因贸易战带来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试图构建一个排他性的经济小圈子。
就在中美相互试探、角力升级之际,大西洋彼岸的欧盟也加入了这场复杂的棋局。
欧盟突然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特定工业产品——高空作业升降平台,征收高达66.7%的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理由是中国企业享受政府补贴,在欧洲市场低价倾销,损害了本地产业。从程序上看,这似乎是欧盟贸易保护体系的常规操作,毕竟近年来欧盟已对包括电动汽车、风电设备在内的超过80种中国商品发起过类似调查或征税。
但这个时机点,恰逢美国大肆渲染“中国不公平贸易”、呼吁盟友协同行动之时,难免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至少在行动上,欧盟与美国展现出了一定的“同步性”。
然而,欧盟的算盘真的与美国完全一致吗?恐怕未必。欧盟内部同样面临着产业界的压力,尤其是在一些传统优势领域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强劲挑战。采取强硬姿态,也是为了在未来的对华谈判中增加筹码。
但与此同时,欧盟深知与中国经济深度捆绑的现实,尤其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中国已具备强大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若真走向全面“脱钩”,欧洲企业能否承受其代价,尚是未知数。
因此,欧盟此举更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施压,意在“借势”美国的强硬立场来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像美国那样寻求全方位遏制。这与美国试图主导全局、迫使中国根本性让步的战略目标,存在本质区别。
面对来自美欧两面的压力,中国的应对框架显得更为立体。其核心策略被一个“稳”字概括:既不因外部压力而自乱阵脚、冲动反击,也不轻易妥协、放弃原则。
在具体操作层面,中国明确了多元化的反制路径:诉诸法律框架据理力争,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环节,并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多边合作来对冲单边主义的冲击。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提出了“以斗争求合作则合作存,以妥协求合作则合作亡”的交往原则。这意味着,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基础必须是平等和相互尊重,通过坚决维护自身利益来赢得对方的认真对待,而非退让求和。
这场博弈的参与者需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代表整个世界。美国虽然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其贸易量在全球总额中的占比已不足五分之一。
当美国试图挥舞单边主义大棒时,世界其他国家若能选择团结与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那么单边施压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中国方面也强调,当世界同舟共济时,任何试图搞孤立、胁迫的单边行为,最终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立。
尽管对抗姿态明显,但真正的沟通渠道似乎并不顺畅。美国财长关于两国元首通话情况的模糊表态,恰恰暗示了高层对话可能存在的障碍,或者至少是美方内部对此存在不确定性。
未来局势的发展,很可能继续充满变数和反复。可以预见,美方或许会继续根据其国内政治需要和对局势的判断,时而强硬施压,时而又摆出谈判姿态,试图待价而沽。
真正的转机何时出现?或许需要等到美国内部,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迫使其决策者认识到单边施压并非长久之计,愿意以更务实的态度回到谈判桌前,拿出真正的“诚意”。
在此之前,中国已明确表示将坚持自身的立场和节奏,不会主动做出根本性妥协。对话的大门虽然敞开,但门槛也已设定——绝不能在威胁、敲诈和单边主义的阴影下进行。
这场围绕贸易、技术和规则的全球性博弈,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它考验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是战略定力、外交智慧和内部凝聚力。最终的走向,或许并非取决于某一方的彻底胜利或失败,而是在持续的碰撞与调整中,缓慢地塑造出一个新的平衡点。
而在这个过程中,坚守原则与灵活应变,或许才是所有参与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这盘棋局,远未到终局时刻。